首页 范文 正文

《丁香结》读书笔记 (8篇精选)

2023-12-22 12:24:46 59 0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1篇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是啊,就像文中作者写的那样“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2篇

美丽的梧桐(读书笔记)

丰子恺的文章读得不多,他的大名倒是如雷贯耳,这次借这本书纯属巧合,那天去图书馆借书时,那里马上要下班了,管理员催促着,随手拿了一本,就出来了,看来读书也真的是一种缘分。

随便翻阅了几篇丰的文章,马上就被吸引了,今天悄悄行动是真的舍不下刚没看完的那一篇《梧桐树》。特别喜欢那幽默的文笔:“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说不上来的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又把《梧桐树》细细研读了一番。

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新桐初乳,嫩黄叶子一簇簇好像一堂树灯,新奇可爱;绿叶成荫,叶片如扇,密密层层,如图案画的青山。如果说这两幅画面表现的是惊喜,那么,叶落的光景却有些“悲凉”了。于是,作者不再把感情寄予在景物的描绘中,而是借此抒发人世“无常”的感慨了!文章结尾,表达了深刻的理趣:梧桐,拥有者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生活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并用心去发现,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因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

细读文章末段,尤其是结句,很有感触——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里,作者在轻嘘慢问中将文章哲理升华。“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

品味着“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这话实在有“非我所种,却为我所有”的那种小小窃喜和自得。梧桐树在夏日里伸展着大大的叶子,覆满了整条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街道,有风拂过,传来的是阵阵仿似乐曲般的沙沙声。那是夏日里别样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在我看来,自然完全是属于我的。在脑海中想象着:那树干笔直,枝叶繁茂、苍翠。偶尔,还可以穿过密密的叶子,看到上头点缀着一些黄绿色的小花。秋深时节,枝头便会挂着一些球形的小果子。以为梧桐的骨子里是雅致的: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据说,古人还用梧桐木造琴。

回到家,翻看一些资料,发觉,梧桐树本身所蕴含的诗意,远比我单纯理解深刻得多。古人对于梧桐的偏好,实在超过了我的想象。无论是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愁苦,还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相思,无论是诗经里“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高洁,还是《孔雀东南飞》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里的爱情……然而,在我的内心,也许更执着于梧桐树本身的简单,就如同丰子恺先生简简单单的一幅画。简约却不失内涵,单纯却不失想象。

附 丰子恺先生的《梧桐树》,请您和我一起慢慢品味: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董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3篇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4篇

生活中的烦恼和仇怨就像丁香结一样是化解不开的,但是这将是生活的常态,伴随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开朗地面对生活中的结,让生活不再平淡。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智。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与平时不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梦幻、迷离、朦胧的感觉,让人仿佛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里,丁香和微雨连在起,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5篇

1 第一节运用拟人 将丁香花拟人化 写出丁香花惹人喜爱的特点
2 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丁香花,描写了她的形状、颜色和气 味与“雪白 甜美”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 文中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 丰富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4 提供想象的天地
5 作者经历的春光几乎是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6 实写丁香花的形象 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7 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这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 不知行不??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6篇

作品鉴赏 宗璞既写小说,也写散文。在散文创作方面,她写了不少国外游记一类的作品。她的这类散文热情洋溢,也很有魅力,选取的事件多侧重写与外国友人的友情,以及这种友情的真挚诚恳深厚,读之让人感动。也有不少是国外风景胜地的观光,信笔写来,亲切感人,读者如身临其境。由于作者对于外国的文化人情有较深的了解,有一种世界的开阔的眼光,因此她的这类作品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宗璞的散文也写国内的事情,既瞩目社会现实,也写个人的情绪体验。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又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她仍是每到一地或每见一物就想起了历代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而自己的感受却被忽略了。宗璞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尤其可贵的是,她不是不知道过去那些文学作品的有关描写,她很具体地了解这样一些文学遗产,然而这些优秀遗产却并不影响她此时此地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人之所以写不了文学作品,正是因为他们读文学作品太多了。对于过去文学的亮点变成了对于现实生活的盲点,面对生活现实中的某景某物,他们立即可以滔滔不绝地背诵出众多前人的吟诵,可就是找不到此时此地的生命感觉。宗璞不是这样的文人。就以《丁香结》这篇散文来说,它的创作完全建立在作者多年的感情积累与顿悟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她的体验与感觉之上。多少年来她一直每年看丁香,也可以说多少年前以来她心里就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但她一直没有萌发写散文的念头。可以这样说,她是在对于人的一生中永远解不开的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与顿悟之后,才忽然在一次春雨里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再联想到古人“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这才找到了这篇散文的构思。古人的“丁香结”只是在孕育这篇散文的过程中启发了她,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体验与思想是她自己的。因此,这是一篇“言志”的好散文。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既可以是包袱,它压缩生命的感悟,但也可以是一个启示,就看作家怎样处理了。在接受这种启示的时候,作家的想象能力是很重要的,宗璞在这点上很有优势。“丁香结”这个概念不仅加强了作家的观察能力,而且,她由此想到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并且把这个意思引申向作家所一向关注的社会现实: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结,是解不完的。然而,宗璞是现代作家,她并不要像古代作家那样一味赞颂作为“愁品”的丁香所象征的愁怨,她不必要渲染忧愁,她有现代人的洒脱:“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送黎遄》是一篇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的散文,宗旨是提倡青年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这篇散文的力量来自作家的厚积薄发。作家对于社会,尤其对于青年是很了解的,诚如作家所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而且所送大都为青年,但她却只选了这样一件送行的事来写,这说明她选材的严格。这篇散文正面赞扬奔赴基层去开拓事业的青年,其反面是批评对他的误解和责难,其含义是很深的,而境界是很高的。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背景上,在小市民们的不理解的责难和误解声中,宗璞写了这样一位青年,他抱有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望,远远离开京华而去穷乡僻壤。这样高昂的调子,但却相当真挚,很有道理,因此它不是高调。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7篇

宗璞散文的特点是清新轻盈,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是很贴切的。宗璞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在一个中国哲学家庭受到传统哲学文化很深的熏陶,然而,她的散文创作却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文化散文,而是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的从笔端流出的心灵之语。《丁香结》正是这样的作品。
作者笔下的丁香,如同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逢着的幽怨的姑娘,它承载着苦难和愁怨,是作者刻意寻找的寄托情思攀升思维的依凭。春天一来,丁香,这自然中的普通花束就充满了城里城外、
校内校外,也充满了作者的斗室,“照耀着文思和梦想”。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给之以尺幅千里的功效。读起来,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间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丁香结》读书笔记 第8篇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