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1篇
个案情况:片段一:早上,杨艺凌来园了。好不容易从她妈妈身上把她撰下来,她却哭着找起了保育员外婆,看到外婆就拉着外婆的裤子。外婆走到哪她就跟到哪。过了不久,朗莹莹也来到了幼儿园。她也和凌凌一样一直跟着保育员。这时,陈家皓的奶奶回去了(奶奶从来园就一直陪着皓皓直到现在),皓皓把目光转向了外婆……片段二:保育员外婆要去拿豆浆了,她朝门外走去。凌凌、莹莹、皓皓紧紧地跟着外婆。外婆很快地走了出去,并把门关上了。三个小孩被关在了活动室。顿时,哭声、叫喊声同时响起:“外婆!外婆!”还有敲门的声音。老师的劝阻丝毫不起作用。哭声叫喊声一直到保育员来了才停止。保育员外婆刚进门,他们三个马上跟在了外婆的后面。片段三:到午餐时间了。保育员外婆要去拿饭菜了。三个孩子似乎心有灵犀,在保育员外婆出门的刹那,他们也跟了出去,保育员外婆想哄他们回去,可是没成功。于是,外婆只能带着这三个孩子去食堂。个案分析:从以上事件可看出,这三位幼儿的入园焦虑较严重。他们的依恋对象是保育员外婆,离开了外婆,他们就焦虑。这种依恋影响了保育员的工作,增加了幼儿在园的不安全因素,也使幼儿的入园适应性过程拉长、不能较快地适应集体生活。由此看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和另外一位老师、保育员达成一致意见:不让孩子跟着保育员,老师要紧紧地拉着这三个孩子,跟他们亲近,保育员暂时对这三位幼儿保持冷漠的态度。可是这效果并不理想。老师根本无法使这三个孩子都与保育员孤立。于是,我们想出了第二套方案:从最依恋保育员的凌凌入手,“杀鸡骇猴”从而改变另两位幼儿的依恋情节,使这三位幼儿进入正常的集体生活中来。我紧紧地拉着凌凌。组织活动时,拉她坐身边;幼儿自由活动时紧紧跟着她;保育员出去做事情时,不让她跟着。而另一个老师则用语言提醒幼儿:“谁在跟外婆?”“外婆可以跟吗?”“乖宝宝是要跟着老师学本领的”……皓皓与莹莹每次想跟保育员时,都被我们用言语或眼神制止,他们看着凌凌被老师拉着,不能跟外婆,似乎有点明白了:不能跟外婆了。第二套方案有了些许效果,三位孩子慑于老师的威严,不敢跟着外婆。可是我知道,如果孩子没有从心底里认同你,那么,这种所谓的“效果”持续时间将会很短。于是,我们又制定了第三套方案:想方设法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感情,使她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从而消除对保育员的依恋。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2篇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且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应该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幼儿时期,加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正是未来的劳动奠定良好基础。
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但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广大幼教同行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园根据《纲要》精神,把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在日常教育生活活动中的几点做法:
一、把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在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1、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以发展孩子动作、协调、灵活及体育游戏中的操作活动,是根据幼儿特点,将动手能力培养融于体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拍球、跳绳、滚圈、踩高跷、打吸力球、骑小车等活动中提高,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如我们在小班开始,就注重孩子掌握使用体育器械,如:抛球、滚球,到中班开始练习拍球技能,远球接力跑等等。在全园进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中班的孩子就能开展拍球比赛,并为全园小朋友做观摩表演。与此同时,中班幼儿近半数会跳绳,大班幼儿几乎人人会跳绳,促进了幼儿肢体的协调发展,同时激发幼儿参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园里的孩子人人手里一件体育器械,让孩子快乐地追逐在操场上,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在语言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纲要》中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语言活动中,创设有情景的环境,让幼儿在操作故事中的人物手偶,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如:故事《三只熊》中的对话很有趣,有韵律感,幼儿都很喜欢这个故事,教师创设一个木偶剧场的环境,让孩子亲自操作木偶,扮演角色,一起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又如,诗歌《春天来了》,孩子们边操作有动感的画面,边朗诵诗歌内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改变一往只让老师操作,幼儿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孩子真正做活动的主人,动手、动脑、动口,又其乐融融。
3、在社会领域中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幼儿园开展的“大带小”活动,大班幼儿表现出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帮助弟弟、妹妹午休后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又如:在开展“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活动,既培养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又培养动力能力,帮妈妈拣菜、扫地、擦桌子等学习日常劳动技能。
4、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探索活动,同时也是操作活动,只有去动手操作,才能激发探索的愿望,如:认识叶子的主题探索活动中,孩子们从小院里捡起片片飘落的叶子,观察、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做叶子贴画、叶子面具,到制作叶子标本等等,都体现着幼儿求知、探索、操作的愿望。又如:在科学操作活动中,用小灯泡接通电池的实验,容积守恒实验,小制作、弹力球、磁铁玩具等等,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愿望。
5、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双手表现美。我们在美工活动中,教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玩具,如包装纸、小纸盒制作机器人,用碎布头做布贴画。教孩子用折纸、染纸、吹点画等不同的做画方法,大胆创造、想像,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方式,练习操作不同的绘画工具,用双手表现美。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3篇
展开全部
有的孩子受欺负,有的孩子欺负人。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武力的大小,
有的孩子调皮,有的孩子乖,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家长教育时施加的压力不同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4篇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东西有明显的占有意识.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5篇
就是找一个典型的孩子,记录对他的成长变化和你的教学对他的影响,得出啥结论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6篇
个案分析:林小果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儿,有较强的记忆力,学东西很快。他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她照顾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他和别人玩。老人没有文化,对孩子百依百顺。父母工作很忙,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推了他,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她,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跟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去帮忙,她不知道如何是好事,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他也哭。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在班里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在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7篇
一、 托班幼儿问题行为案例
案例一:“我不要上幼儿园”(拒上幼儿园)。早晨来园时,在活动室里就能 听到天天吵着要回家的声音。当我从他妈妈手里接过孩子,天天哭的更厉害了。之后,不愿意吃饭、不肯睡觉,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案例二:“彬彬咬了我的手!”。早锻炼时晴川突然哭着向我跑过来,边伸出 小手边说:“王老师,彬彬咬我的手了……呜……”我心平气和地问:“彬彬,你怎么咬晴川叱?”没想到,彬彬竟然一点没有做错的感觉,兴奋的跑开了。
案例三:“将玩水进行到底”。中餐前,小朋友都去洗手,过了好久发现怎 么这儿少了一个人呢?一看,平平正在盥洗室里玩水呢。衣服上、裤子上全都是水。我问:“你怎么不洗手,在玩水呢?”谁料他竟然大发脾气,边踢门边喊:“走开,我要玩,我就是要玩。”
二、 托班幼儿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引导
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及集体生活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与人交流的方法、途径、应遵守的规则,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当然在选择游戏是要根据幼儿需要,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愉悦,增强幼儿参与意识,逐步适应幼儿生活。
2.教师鼓励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和手势性鼓励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3.同伴群体的影响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托班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同伴群体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同伴群体作为参照点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他人来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
4.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
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消除问题行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幼儿在得到训练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随着孩子入园时间的增长,对他的能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
5.开展个别辅导
一个集体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都不一样,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更有助于他的成长。
基于托班个案观察记录的前提下,教师对问题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与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每一个细节,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个别辅导,使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心理上的压力,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第8篇
这表明小明的父母和他的亲子关系不太好,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 在幼儿园里,孩子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可以获得老师和小伙伴的赞扬,满足了他想要受到别人关注的内心需求;而在家里由于平时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而故意不去做那些明明他自己就可以做的事。 建议孩子的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能独立做一些简单的事件,哪怕是做得还并不是很好,只要自己动手做了,也要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夸奖,以激励孩子能多自己动手做事。不要以成人做事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要觉得孩子只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太正常太普通了而不去鼓励他,孩子的能力远远不及成人,如果非要孩子做到和成人一样的效果时才承认孩子做事的价值是很不实际的。对于孩子的鼓励越及时越好,能当场鼓励效果最佳。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才会有自信,当他觉得自己做了事也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时就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向上的动力也就消失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基础,要知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