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1篇
我个人认为这是她发泄压力的方法,应该是压力过大,却又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解压,她就选择自认为舒服的方法。
如何应对,恩,我认为妈妈的开导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多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最近动态,以进行正常的辅导和教育。还有就是在学校,应该尽量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这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问题,只要进行合适的指导,就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2篇
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 沉迷网络,沉迷恋爱, 这都是心里空虚的表现, 上了大学,家里人不管,老师不管,不上课也没人说, 心里老是空空的,感觉无聊没意思, 建议学校多举办一些 文娱活动, 出新法子,让他们跟别人交流,
教师团队 的做法也要改,单纯的放纵,大学上了和没上一样,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3篇
案例一:天天,4岁,心理问题:分离性焦虑症 可爱的小男孩天天从出生后,就是全家人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对他宠爱得不得了,只要天天有一点病痛,一家人就非常紧张。家境的优越使天天没有吃过一点苦,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后,天天变得很奇怪,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可是一到幼儿园就一句话也不说,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专家分析:天天的症状是典型的因家人溺爱而导致的分离型焦虑症,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天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的心理优势,但是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里,老师和同学不可能再为他提供相同的宠爱保温箱,天天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产生对抗及逃避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如不及早纠正会对将来入学和融入社会都产生影响。如今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心理适应期,父母和家人应该及早调整心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要宠坏了孩子。 案例二:林波,15岁,心理问题:考前焦虑症 林波从小学习自觉,邻居常常拿他给自家的孩子树立榜样。上了重点中学后,父母更是以他为荣,为了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林波放弃了很多业余爱好,一心钻到学习上。但是随着考期临近,林波出现了反常行为,失眠,消瘦,最奇怪的是上厕所的时间明显加长,有时候一进卫生间就是两三个小时。 专家分析:林波的反常行为与考前的焦虑有密切关系,由于父母视儿子为荣,林波幼小的双肩承担了过重的升学压力,因为没有业余爱好调剂,林波的焦虑无处排遣,洗手间成为他暂时卸下重压的空间,所以林波上厕所的时间才会越来越长。林波的父母应该及时舒缓儿子的心境,指导林波合理调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周末及晚饭后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找回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林波的成绩和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三:菲菲,14岁,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 菲菲长得很漂亮,上中学后父母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将她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傍晚,菲菲从学校返家搭乘出租车时,被司机绕路到郊区进行调戏,幸遇路人菲菲没有受到更大伤害,但是经历这次“突发事件”后,菲菲受到很大刺激,晚上不敢单独入睡,见到男性会出现恐慌甚至是昏厥现象,哪怕是过去喜欢亲近的爸爸也让她感到害怕。 专家分析:菲菲遭遇惊吓后,由于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辅导,导致她一直沉浸在创伤的心境里,身体和情绪随之出现多种应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应该尽早将她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通过催眠和暗示治疗,医生可将“无须害怕,你现在很安全”“虽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可是你的纯洁没有受到破坏,你还像过去一样美丽可爱”这样的信息有效传递给菲菲,让她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4篇
基本信息描述
女性 十八岁 父母健在 有一哥哥 小时候寄养于外婆家,六岁后才回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原因母亲的教育方式粗暴。
来访者心理问题描述
和同学关系不好,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同时感觉自己很孤独,情绪上感觉抑郁。经常做梦,晚上睡眠也不好。
心理老师对问题的分析
来访者因为受到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一种退缩的方式,导至了人际关系不良,又由于人际关系不良给来访者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压抑。
处理方式
通过心理分析和催眠的方式找到了童年期心理创伤,向来访者,解释其童年母亲的教育给其带来的影响,让来访者明白,当前的问题根源就是因为其母亲的教育造成的,同时给来访者一些新的人际交往方式训练。让其适应人际交往
处理结果
该来访者半年前来辅导室接受心理咨询,半年后回访,来访者的心理症状基本消失,自述人际交往大为改善,同时情绪压抑问题也基本消失。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5篇
强迫型心理障碍。更本原因在于他不自信。估计这位同学平时做事优柔寡断,力求完美的人。主要是家里给的保护太多。比如说他问“人活着为了什么?”这其实就是自我认同感不够。而且感觉他没安全感。 解决方法 增强自信,做了就不要犹豫。自我要求不要太高了,洒脱一点,像个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比如以后换了椅子就换了不要在换回来了。看里面说这位同学还是不错的能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去解决,我觉得只要调整好心态他肯定可以变得更好。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6篇
一、理论依据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一些人之所以人际关系不良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他不懂得感恩、付出,不体谅别人;有的人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自己又不愿付出。 二、设计目的 1、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2、让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用四个手指迎接爱” 三、活动对象 一年级新生 四、活动方式 1、游戏活动 2、讲述与讨论 五、活动准备 1、录音机(一盒舒缓的音乐磁带) 2、大致了解班上同学人际关系的现状 3、把桌、椅搬到教室后边,让教室有一个空旷的场所 六、活动步骤 1、让一半的同学先围成一个圆圈,另一半的同学分别站在围成圆圈的同学的身后,形成一个稍大的圆圈。 2、播放音乐。叫圈里的同学转过身来与外圈的同学相对而站。介绍活动规则:“当我说‘手势’时大家来做:如果你与对方都伸一个手指,表明你们互为陌生,不愿认识,听到我喊‘动作’时请把脸转向左边;如果你们伸两个手指,表明你们愿意相识,听到我喊‘动作’时互相握一下手;如果你们伸出三个手指,表明喜欢对方,听到我喊‘动作’时双手握一下;如果你们伸出四个手指,就表明你们愿意分享对方的快乐、承担对方的痛苦,能为对方真心诚意的付出,听到‘动作’时请拥抱对方。如果你与对面的同学伸的手指不一样,就不需要做动作。” 3、开始活动:老师说“手势”完成一个动作。 4、叫圈里的同学向左跨一步,再次进行活动......重复活动,直到向左走了半圈。 5、教师小结:总伸一个手指的同学应该明白了吧:为什么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一个一个离开了我们?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付出。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我们又付出了多少呢?大家回头看一看,有多少人就因为你的舍不得付出而与你檫肩而过,也许等到你愿意付出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6、叫里圈的同学再向左跨一步,再次做刚才的活动一次。 7、请同学自由讨论(希望出现的结果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用四个手指迎接爱)。 8、请同学自愿到讲台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活动开始时总是伸出一个手指,而最后一次却伸出了四个手指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9、教师总结:我今天之所以带领大家做这个活动,是想让大家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当你对生活充满了感激时,你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你会觉得自己时可爱的,因为很多人都在为你默默的付出着。纵然生活中有风有雨,你也不会害怕,因为有那么多爱你的人会支持你......学会用四个手指迎接爱。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7篇
读博士的小杨今年已经28岁了,与同龄的男孩不同,他的胆子很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小杨三四岁时,父母两地分居,小杨从小跟着母亲,养成凡事离不开母亲的习惯。上大学后,他每天都要给母亲打电话,就连要买什么内衣裤,都要征求母亲的意见。一到周末,小杨就赶快回家,有时陪母亲逛街,还让母亲拉着他的手。最近,小杨恋爱了,他与女孩交往时,总是说“我妈说了”,一切要先问母亲的意见,这让女孩难以忍受,两人最终分手了。
“这是恋母的一种病态表现。”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屈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恋母情结是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也就是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
恋母的形成与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母亲的行为有关。屈英指出,3—6岁时是孩子容易出现恋母情结的一个关键时期。像小杨这样,从小没有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身边缺乏男性榜样。母亲又将他当作生活的中心,对他过分溺爱和庇护,生怕小杨受一点伤害,这就使得他过于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表现为喜欢比自己大的女性,而且希望恋爱对象能像母亲一样。
“过度恋母就会形成一些病态。”屈英说,例如造成依赖性变态人格,表现为执拗、生活能力差、易怒。男孩还往往不听父亲的话,变得早熟,神经质,感情脆弱,不爱活动。此外,男孩子恋母过重过久还容易失去男性气质和魅力。
对此,屈英表示,对于恋母的人,首先,母亲要改变自己的心理,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扩大他的交往范围。其次,有恋母倾向的人要有意识地减少对母亲的依赖,积极投身工作和社交活动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寻找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如果情况严重,必须寻求医生帮助。”屈英说。▲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报告 第8篇
从这个案例中只能从临床表现分析了,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据估计,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3)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及情感反应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情感症状,此外,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抑郁及焦虑等情感症状也较常见。
(4)意志和行为障碍 多数患者的意志减退甚至缺乏,表现为活动减少、离群独处,行为被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工作和学习兴趣减退,不关心前途,对将来没有明确打算,某些患者可能有一些计划和打算,但很少执行。
(5)认知功能障碍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认知缺陷的发生率高,约85%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信息处理和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学习、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认知缺陷症状与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思维形式障碍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阴性症状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认知缺陷可能与某些阳性症状的产生有关等。认知缺陷可能发生于精神病性症状明朗化之前(如前驱期),或者随着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而急剧下降,或者是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步衰退,初步认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更明显。
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